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后疫情”时期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的构建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08日 22:48    作者:     来源:     点击:

“后疫情”时期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的构建

包训艳(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310000)

摘要:疫情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高校陆续复学,统筹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是高校当下最重要的工作。校内人员聚集性和流动性增加、人员结构的复杂、校级医疗资源的匮乏、校园舆情治理等给高校复学后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压力;

复学后,学校封闭式管理、小班化教学、错时上下课、暂停部分实习实训等防控措施,对学校原有的教学工作安排产生了较大冲击。应通过建立健全医校联防联控机制、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升校园舆情治理能力等一系列措施做好复学后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常态化教学之中、持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重视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疫情背景下的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复学 高校 常态化疫情防控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至2020年5月18日全球确诊人数已达470万人,中国境内确诊人数已达8.45万人。新冠疫情已成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面临的传染范围最广、感染人数最多、应对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新冠疫情爆发之时,恰逢全国高校寒假开始,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疫情在校园内的传播,为疫情防控需要,全国大部分高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开展线上教学、远程云管理模式,并取得了疫情防控和教学教育的双重良好效果。当下,在全国人民齐心抗议之下,疫情阻击战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全国大部分地方已降级为疫情低风险地区,复工复学已陆续全面推进,截止到5月11日,全国已有40%的学生返回校园,当中高校大学生有290.7万,校园疫情的防控已从“城堡站”转向了“运动战”,在外防输入、内防输出的防控关键期,统筹疫情防控与教育育人,是高校当下最重要的工作。

一、“后疫情”时期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要性

高校疫情防控工作是疫情防控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特殊社会组织,承担着培育人才、科学创新和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始终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留校园一片净土是疫情防控的底线。复学后,高校疫情防控压力来自于抗疫和教学的统筹进行。校内人员聚集性和流动性的增加,在国内疫情确诊病例零星出现及无症状患者的隐蔽存在等多因素叠加影响下,给疫情反弹带来潜在风险,一旦高校疫情防控缺口打开,不仅影响师生生命安危、存在向校外扩散风险,而且容易引发社会舆情,若与外在其他因素叠加,极易造成社会恐慌和秩序混乱。

二、“后疫情”时期高校疫情防控+教育组合拳的实施难点

1、高校人群高度密集及强流动性增加了疫情防控难度。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4002万人。学生校内学习、生活聚集性强,活动空间相对有限,且存在活动的时间、空间、轨迹高度重合的现象。大量师生在高度重合时间内聚集教室、餐厅、图书馆等相对密闭场所,从而形成高校人群的高度密集特征。高校复学,分散在各地的生源陆续回校,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加,并且返校途中的疫情情况也不可预知,二次聚集感染成为高校开学疫情防控的工作难点。

2、高校人员组成结构复杂增加了疫情防控风险。高校在校人员涵盖了在校学生、教职员工和后勤保障等工作人员,并且部分涉外高校还有数量较多的外籍留学生。人员组成结构、来源地的复杂性给各项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

3、高校校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较弱。校级医疗卫生机构是疫情期间高校疫情防控工作实施的重要二级单位,它承担着校级门诊预检、分诊筛查、对发热患者的监测、发现、报告和转诊以及健康教育等重要工作。但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校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校师生对卫生健康的高水平要求还稍显滞后,设施设备简陋且不完善,建设规模较小,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医务人员知识结构层次相对较低,并且日常管理中缺乏健全的培训体系;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缺乏对师生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4、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线上与线下教学衔接存在难点。生命第一,教学工作应该首先满足学校防疫防控工作。复学后,学校封闭式管理、小班化教学、错时上下课、暂停部分实习实训等防控措施,对学校原有的教学工作安排产生了较大冲击。疫情期间,大部分高校通过开展线上教学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确保了特殊时期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复学后,大部分课程的授课形式需由线上转向线下面授教学,疫后的教学任务要在疫情背景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工作。对教师而言,教学形式的转变,意味着需要对教学节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作相应调整;于学生而言,学习的时空等环境因素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需要在身心层面尽快适应。

5、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由于受作息时间、学习强度、监管力度、升学、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复学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对开学后具有明显抗拒、焦虑、惊恐等反应。甚至有学生出现了产生睡眠严重失调、食欲明显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反常行为。

6、高校疫情舆情控制难度较高。在互联网和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舆情治理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地,师生思想活跃、热衷关注社会热点,并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疫情发生以来,各类疫情信息爆炸式增长,高校师生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形成舆论压力。高校是这场特殊战争中的重要战场、关键阵地,应着力发挥高校和高校师生的优势,做好疫情舆情治理的“第三方”。

二、“后疫情”时期统筹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的对策建议

1、“后疫情”时期疫情防控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医校联防联控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医校协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医院和属地疾控中心点对点、人对人的协作机制,高校属地内的医疗机构应在卫生应急教育、卫生应急建设能力和卫生应急救助服务等方面给予高校专业、及时的支持,帮助高校科学有效地解决突发卫生事件。

(2)做好学校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是加强对师生卫生健康教育,引导师生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全新的生活方式。二是重视对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的监测与识别,发挥校级医疗机构在疑似症状患者识别、转诊与治疗中的作用。三是切断潜在传染源,在人员密集和流动性较大场所,如食堂、图书馆等场所采取相应措施。四是加大对校园卫生水平的监管力度。教室、宿舍和食堂等校内场所应常消毒、常通风以保持干净卫生。

(3)做好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学校应在复学前做好相应应急处理预案,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设备、人员等的资源配置,预演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流程,科学安排有疑似症状人员的校内就诊、转诊、隔离和信息发布的处理路径。

(4)增强信息反馈,提供信息支持。高校应实时掌握校内人员身体健康状况,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报告制度,每天由学生个人向班级健康检测员汇报本人身体状况,学院再统一收集各班级健康检测员汇报的各班级成员安全状况信息,最后学校应急管理机构再统一收集各学院汇总的各班级成员安全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存在身体状况异常的学生,紧急向学校应急管理机构汇报有关情况,待学校医院详细进行医学观察,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后,迅速报告校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划分预警等级,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

(5)发挥校级医疗机构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按照疫情防控需要,做好校级医疗机构人力、物资、隔离观察场所等方面的准备;对校内医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人员处理突发卫生事件的专业化水平;落实校级医疗机构对师生的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协助落实对辖区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排查和隔离医学观察措施,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6)提升高校疫情舆情治理能力。一是高校应主动作为,加强思想引领,提高思政工作水平,及时向师生传播抗疫先进事件、先进人物,引导师生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监测机制,全面、准确、及时获取信息,积极回应师生关切,遏制谣言传播。三是注重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对受疫情影响的师生,在生活上、学习上予以关怀和关爱,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师生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提升抗疫信心[1]。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灵活运用融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官网、微博等信息发布平台的信息传播作用,加强师生沟通,提高舆论治理水平。五是加强对师生的法纪教育和底线教育,提高师生自身行为及言论的自我约束力,对违法、违纪和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及时依法依规予以惩治。六是加强对师生的科学教育,疫情期间,民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低,缺乏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科学认识,易滋生谣言,并可能会引发舆情危机,高校应立足教育本质,利用多种方式对师生展开科普宣传教育,培育师生健康心态,引导师生科学参与疫情防控[2]。

2、“后疫情”时期高校教学工作建议:

(1)合理规划,统筹安排。要充分考虑疫情对教学带来的影响,对后续教学安排作出合理规划,统筹做好返校复学前后教学衔接,减轻疫情对教学影响。复学后,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保证教学质量。

(2)确保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学校要精心、精准动态掌握学情,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作出科学评估,并结合实情、因地制宜、科学研判、整体推进,找出学生线上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个性化问题。找准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起点、师生心理转换起点和教学内容衔接起点。从把握教学进度、指导学习策略等方面着手,认真制定复学后的教学衔接计划,做到线上与线下教学衔接“一学科一方案”。

(3)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以此次网络教学为契机,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挖掘经验、研究举措、形成机制,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创新。深入挖掘疫情防疫期间线上教学的经验做法和教学管理改革经验,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应用激励机制,积极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4)心理治疗对于稳定师生情绪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需要针对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安抚学生的情绪采取信息的公开化,向学生及时传达客观、准确的信息;通过设立临时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们进行心理开导,使已经产生心理恐惧的学生真正走出来,树立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刘向兵.关于高校党委担当有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系统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0.(05)

张树辉高迎爽.高校成为疫情舆情治理有效“第三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5-21

作者简介:包训艳,女,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应急机制的构建”(编号:2020YQJY019 主持人:包训艳)